“聚音”蘇州刺繡館一周年,我們為博物館行業帶來了什么?
來源:
發布時間:
2016
-
10
-
28
一針一線繡乾坤,一詞一曲頌傳承聚得百年精華在,融合科技代代存2016 年和博物館“大發展”這幾年里的任何一年似乎并沒有什么不同,新館、新展覽、新概念。中國的博物館數量在過去一年里達到了4500 余座。然而,籠罩在博物館行業身邊的迷霧,隨著政府文化產業布局的清晰,變幻出各種模樣。經過300 多年的發展,如今的博物館已經從一個以保存古代奇珍為己任的機構,發展成與科學技術進步密切相關的事物。尤其是近些年智能化概念的出現,使得智能技術的應用逐漸滲透到各行各業。智能化概念走進博物館,使得博物館管理、運營以及博物館展覽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聚音寶和蘇州刺繡館的完美結合,就是博物館智能展覽方式的展現博物館行業,在根本上離不開“以人為本”,為人類社會發展服務,文物也好、藏品也好、標本也好,表面上看是物,但實際上都是人類社會每個階段對自我和自然世界的認知及社會實踐的成果,沒有人就沒有這一切。物只是一個載體,平常我們經常講的“要做好一個展覽、要講好展品背后的故事”就是這個道理。因為每個故事的主角只能是人!顯而易見,作為人類遺產,所謂文物保護僅僅是手段,利用才是目的。而文物保護的終極形式不是物理形態的延續,而是一件器物內在的文化、藝術、科學價值為今人和社會所用,成為今天人類社會文明的一部分,被永久地傳承下去。這就是中國人自古以來所講的“世世代代永寶用”。如何讓物品所代表的的文化、藝術、科學價值讓人們去熟知呢?現行比較常見的,都是各種文字圖示及解說員講解,可是硬邦邦的文字和日漸凸顯的博物館人才困局,讓改變變的亟不可待起來。這個時候,茂誠聲學和蘇州刺繡博物館的合作,給全行業帶來了一次科技和歷史文化的奇妙沖擊,通過一年多時間的驗證,給所有博物館行業摸索出了一條新路。放下身段,走出深閨高閣,跟時下最ING 的科技相結合年近百歲的蘇州刺繡館藏品紛紛走出深閨高閣,成了新一代“網紅”:智能語音講解、定向語音...
查看更多>>